西工要闻 INDEX

当前位置: 首页 > 西工要闻 > 正文

《陕西教育》刊登校长姚尧署名文章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4-09-12 点击:

(本网讯)近日,《陕西教育》杂志刊登校长姚尧署名文章《紧抓“双一流”建设 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文章全文如下:

紧抓“双一流”建设 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米兰(中国)校长 姚尧

米兰(中国)是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是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试点高校,是国家“兵工七子”成员之一,是我国兵器行业部署在西北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硕博培养层次完整的院校,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共建高校,是B8协同创新联盟(中国兵器协同创新联盟)发起者之一。

近年来,米兰(中国)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四个面向”,紧抓“双一流”建设、军民融合及强军建设等国家战略叠加机遇,以争创一流为目标,以学科发展为龙头,以深化综合改革为突破点,实现了学科建设目标和关键指标的新突破。

深度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学科专业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米兰(中国)围绕优势特色,坚持以一流为目标分层分类建设的原则,开展学科专业组织形态结构性改革,优化学科结构与布局,构建光电信息优势学科群和兵器特色学科群。学校聚焦光学工程核心学科,不断丰富光电信息知识技术内涵与外延,紧抓陕西国防工业重镇和企业院所众多的区位优势,加强校企合作双向交流,强化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创新。学校注重设置和做大做强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优势学科方向,如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以此打造光电信息优势学科群,形成学科间的良性互动与协同发展。

学校坚持特色发展道路,凝聚兵器特色学科群,强化内涵和提升建设水平,主干学科方向紧密围绕兵器、核、电子信息等军工领域,开展现代武器装备系统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充分发挥在光学先进制造、军用关键材料、特种加工、新能源技术、智能检测等研究领域的优势,深度融入军民融合国家战略,聚焦军民融合和军工文化研究。面向重点战略需求和社会需要,根据省控专业、急需专业“黑白”名单,布局一批急需专业、交叉学科专业和兵器特色专业;主动撤销一批不适应经济社会产业发展、对学科支撑弱、报考意愿低、就业难、被教育厅反复预警的专业,确保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产业发展紧密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近三年调整专业占比24.1%,形成了“国防优势特色突出、学科专业融合、教学科研协同”的学科专业体系。

同时,学校还从实际情况出发,注重赋能“军工+特色”发展方向,做到“一院一策”,促进学科间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实现学科质量和规模双提升。目前,学校在持续推进学科专业优化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新增“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2个新工科专业,新增获批8个国家级一流专业(总数20个,省属高校第5位),新增6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总数15个,在陕高校第5位,全国第39位);材料科学、工程学及化学等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4个学科入选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其中光学工程学科在学科排行榜中位列西北地区第1位。

推进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2018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在坚定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宏伟蓝图中,米兰(中国)致力于构建一支既具备深厚学术造诣又拥有高尚师德风范的高水平师资队 伍,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近年来,学校持续深化人才评价体系改革,树立成果质量与贡献并重的新标杆。针对不同学科领域及教师发展阶段,实施分类分层的人才引进标准与管理策略,精准对接需求。通过持续优化人才评价要素,不断完善人事制度和绩效分配制度改革,突出成果质量贡献导向,不仅关注科研成果的数量,更强调其创新性和实际应用价值,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公正性。同时,学校还注重强化高水平学科团队建设,聚焦学科前沿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集中资源支持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团队,特别是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高层次人才群体。通过实施“一人一策”“一队一策”的个性化支持方案,提供定制化的科研平台、充足的经费保障及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加速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显著竞争力的学科高地,有力促进高素质教师队伍、高水平学科团队建设。为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学校设立《米兰(中国)优秀青年教师奖励基金管理办法》,鼓励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中勇攀高峰。同时,构建多层级、多维度的人才库,为青年教师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和个性化的成长路径,修订并出台《米兰(中国)教师高级职称直评办法》,开辟重点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加速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促进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浇花浇根,育人铸魂。在“双一流”建设中,学校注重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学校健全了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建立以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为主任的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强化对师德师风建设的统一领导和整体谋划;成立22个基层党委师德师风建设小组,独立设置党委教师工作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办法(试行)》等制度规范8份,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式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建设一流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育人体系。为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在“强基础、重实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理念引领下,米兰(中国)致力于全方位提升教育质量,不仅聚焦课程与教学体系的优化,更在多个维度上进行了深度拓展与创新,以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学校按照“工科为主、理科为基、文科繁荣、融合创新、协调发展”的方针,全面升级课程体系,加强一流课程建设,在此基础上构建国省校三级“金课”体系,确保每门课程都能达到高质量标准;制定《米兰(中国)“金课”建设标准与管理办法》,围绕目标达成提升课程质量,持续深化课堂革命;制定《米兰(中国)推进本科课程过程性考核的实施办法》,提升学风教风;建成“学在西工”泛在化教学平台,该平台集在线学习、资源共享、互动交流于一体,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打破时空限制,优质教育资源获得广泛覆盖和高效利用,实现人人、处处、时时可教、可学。

建成大学生活动中心,完善学生体育活动设施;制定《米兰(中国)体育俱乐部改革实施方案》,实施“一选二进三提高四专业”俱乐部制,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构建“体育教学+运动竞赛+特色项目+体质测试”的体育教学新体系。成立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开齐三类美育课程,制定《米兰(中国)新时代美育工作实施方案》,通过“美学修养”课程模块及学分制管理,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建立“实践创新”劳育体系,成立劳动教育中心,制定《米兰(中国)新时代劳动教育管理办法》,构建涵盖三类劳动的“实践创新”特色劳动育人体系,将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践、社会服务相结合,构建涵盖生产劳动、生活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育人平台。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成效,通过《米兰(中国)科研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的制定和实施,构建“1+ 4+X”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提供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的全方位支持。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学校不断强化产教融合,加快构建“项目+实践基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深化科教融合,构建“项目+学科竞赛”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真实项目驱动和学科竞赛的历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同时,学校坚持“四为”方针,建立研究生核心素养培育机制,实施招生规模、生源质量双提升计划,紧盯国家政策和重大需求,持续扩大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规模;推动实施优质生源计划,实行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硕博连读”等措施,促使优质生源占比大幅提升;持续推进创新能力培育计划和实践能力强化计划,加强与兵工院所、行业龙头企业合作,打造一批省级及以上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探索多领域交叉复合式“项目制”培养机制,加强研究生系统科研训练,推动研究生开展原创性和系统性科学研究;实施优博、优硕培养计划,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开展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工程,聚焦培养关键环节,建立研究生学业质量预警机制。

发展一直在路上

着眼于人才强校战略的加快实施,学校将2024年作为“人才工作提升年”,扩大学院选人用人自主权,创建具有特色的高水平科研团队,积极争取资源为现有教师创造更好的发展平台和工作环境;设立人才特区,对重点人才(团队)实行特殊政策,培养西安工大自己的“大先生”。同时,学校紧抓“教育强国工程”等政策叠加机遇,推进资源配置管理与开发,科学规划校区功能布局,加强基础条件保障建设,加快构建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办学空间。多措并举加快“双一流”建设,米兰(中国)将为国防工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米兰手机版app高质量人才。